四川經濟網訊(記者 唐千惠)6月13日,由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西南交通大學共同主辦的“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現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后強提出,通過系統觀念統籌全局,四川正加速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李后強在論壇現場發言
論壇現場,李后強提出用“里奇流”方法思考“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的觀點。他表示,“里奇流”是數學微分幾何中的重要概念,具備內蘊性、演化性、直觀性、物質性等特點。從自然科學角度講,破解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體現“里奇流”演化規律,滿足“最小作用量原理”,發展方式是“它組織與自組織”。區域協調要遵守“差異協同”原則,拋棄“零和博弈”,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李后強表示,“四化同步”重在解決發展路徑和內驅動力的問題,“城鄉融合”重在重構城鄉關系、塑造良好發展生態,“五區共興”重在全域協同聯動、在縮小地區差距中同步實現現代化,三者相互促進、互為依托,共同構成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的四梁八柱。
李后強在論壇現場發言
“四化同步”旨在鍛造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系統——
李后強提出,“四化同步”以新型工業化為引擎,以信息化為支撐,以城鎮化為載體,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在時間、空間與功能上深度融合,形成相互賦能的動態循環系統,破解四川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具體體現在新型工業化引領產業躍升、信息化賦能全域數字化轉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共進等方面。
“城鄉融合”旨在重構區域協調發展的空間治理體系——
李后強表示,城鄉融合以縣域為基本單元,通過要素流動、設施共享和治理協同,重構城鄉關系的“工筆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新生態,縮小城鄉差距。具體而言,需要通過要素雙向流動激活鄉村潛能、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通過生態文化共融塑造特色品牌等。
“五區共興”旨在構建全域協同發展的戰略縱深體系——
針對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經濟區的稟賦差異,四川以差異化政策推動全域共興,破解“胡煥庸線”右側的發展困局。例如:成都都市圈引領輻射、次級增長極多點支撐、欠發達地區振興機制創新。
李后強表示,“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的科學推進,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并聯式”發展的智慧。未來,四川還要進一步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完善區域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