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5日電 (冉金鷺)近日,“中國有個曾家山——‘邂逅紅葉·舞動非遺’媒體采風活動”在廣元市朝天區曾家山舉行,來自中央、省、市級10余家主流媒體工作者沉浸式感受“紅葉+交通+非遺+民宿”的多元融合發展魅力,見證曾家山以文旅產業為核心、交通建設為紐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底蘊的經濟蓬勃發展態勢。
交通為脈 暢通產業發展通道
走進曾榮路改建工程(二期)項目建設現場,只見嶄新的瀝青路面平坦寬闊,標線清晰醒目,車輛有序通行,工人正在搶抓工期進行道路配套設施施工。
“以前從漢王洞大橋這里到榮樂養生谷路窄彎多,開車需要30分鐘,交通壓力特別大,遇上堵車的時候,通行更是困難。”項目建設現場負責人施朝惠介紹,現在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跑完以前半小時的路程。
據了解,該路段全長1.295公里,采用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40公里。路線起于白羊棧,與在建道路形成交叉,向東延伸至任家梁,最終與榮樂養生谷既有道路順接。
曾榮路為曾家山文旅產業發展打通了關鍵脈絡。這條連接區域核心景點與外部市場的交通干線,不僅縮短了曾家山與廣元市區及周邊城市的時空距離,更構建起“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讓紅葉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民宿度假與農產品銷售形成聯動效應,極大提升了產業發展效率與輻射范圍。
“這次來曾家山,首先關注到曾榮路的建設情況,路面平整寬闊,既方便游客通行,又能讓大家隨時欣賞沿途風光。”四川新聞網記者李全民表示,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提升了景區的可達性,更體現了當地對文旅發展的用心。
紅葉為媒 筑牢生態產業根基
曾家山的紅葉,既是生態名片,更是產業基石。采風團一行穿行在山林中,漫山紅葉或熱烈似火,或溫婉如玉,在陽光映照下流光溢彩。紅葉與青山、村落相映成趣,構成“紅葉+鄉村”的獨特景觀,媒體采風團成員用鏡頭定格這份原生態之美的同時,更捕捉到景觀背后涌動的產業活力。
“曾家山的美,是不可復制的,它的四季都不同,空氣很清新,拍照特別出片兒。”在李家鎮林海雪苑,廣元融媒體中心記者孫紅玲漫步在樹林中,不時按下相機快門,將漫山紅葉定格在鏡頭中。
作為曾家山文旅產業的核心IP,紅葉景觀不僅彰顯了當地優良的生態稟賦,更成為撬動文旅經濟的核心支點。近年來,當地以紅葉資源為依托,持續優化觀賞路線,完善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推動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漫山紅葉如火如荼,層林盡染間勾勒出一幅生態與產業共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旅共舞的發展畫卷。
民宿為橋 承載鄉村增收動能
走進李家鎮竹林灣兒、領秀戀山等民宿,只見青瓦白墻嵌于青山綠水間,古樸雅致的建筑與自然景致完美相融。剛踏入庭院,“十大碗”的香氣便撲面而來——粉蒸排骨香味四溢、坨子肉色澤紅亮、鴛鴦扣肉軟糯爽口,一道道朝天特色美食整齊擺放,讓采風團成員直呼“饞到心坎里”,空氣中彌漫著鄉村民宿的煙火氣與獨特韻味。
曾家山民宿早已跳出“住宿”單一屬性,以“民宿+美食”為核心,串聯起鄉村文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農產品銷售、農事采摘的多元業態。當地村民盤活閑置農房改造成民宿,既能當管家、做廚師實現“家門口就業”,加入李家獅舞鑼鼓隊的村民,還能在民宿庭院為游客表演,額外賺取勞務收入。
依托曾榮路交通紅利,沿線民宿年均入住率穩定在70%以上,高端民宿在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難求”。火爆客流不僅帶火了民宿生意,更讓十大碗、鼎鍋燉臘肉、野草莓餅等特色美食出圈,帶動周邊餐飲門店營收翻倍,核桃、甘藍等農產品年均銷售額增長20%以上。如今,曾家山已形成“民宿引客、美食留客、就業增收、反哺非遺與產業”的良性循環,讓鄉村振興的動能持續涌動。
非遺賦能 激活產業文化附加值
作為曾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李家獅舞鑼鼓在此次采風活動中成為“流量擔當”。
在李家鎮第二小學,伴隨著激昂的鑼鼓聲,身著艷麗服飾的非遺傳承者們騰躍、翻滾,時而威風凜凜展現“雄獅爭霸”,時而憨態可掬演繹“獅子戲球”,引得采風團成員陣陣喝彩,手機、相機紛紛對準表演隊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享至社交平臺。
“我13歲時就開始練習獅舞,現在又教授這些孩子們學習獅舞,大家一起努力,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廣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家獅舞傳承人劉超表示,希望通過努力,能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讓非遺從‘文化符號’轉變為‘經濟資產’,為文旅產業注入深厚文化內涵與持久經濟活力。”中共廣元市朝天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朝天區以曾家山交通為紐帶,整合沿線資源,培育“紅葉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民宿度假+農產品采購”的一站式旅游產品,推動文旅產業從“單一觀光”向“綜合消費”轉型。如今,文旅產業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直接帶動就業超萬人,為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經濟動力。(完)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