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達古山水 用實踐解鎖冰川密碼

冰川有約,知行相逢。為進一步強化景校合作,深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共同培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7月11日,達古冰川管理局聯合成都理工大學開展了一場主題為“認知行星科學、探秘神奇冰川”的大學生行星認知實習活動,活動為期3天。42名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行星科學(英才班)的師生走進達古冰川,通過紅色文化熏陶、自然探索、冰川探秘、星空觀測等多元實踐,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實踐研學之旅。

紅色徒步、傳承革命精神。師生們徒步澤娜措至紅軍橋,沿著紅軍長征足跡,體驗革命先輩的艱辛歷程;在紅軍橋講述紅軍“三進三出黑水”、“籌糧熬鹽”等紅色歷史,聆聽《吃冰淇凌》等翻越雪山的紅色故事。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為他們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探索注入精神動力。
自然教育,踐行生態理念。在洛格斯神山、索道下站、4860山頂等實習點,師生們沿近10公里的生態步道前行,高山濕地、高山苔蘚、亞高山暗針葉林、高山灌叢、高山流石灘、冰原帶等植被垂直分布,蘊藏了桃兒七、紅花綠絨蒿、獨葉草、四川紅杉、紅景天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較大的海拔跨度成為研究生命適應極端環境的鮮活樣本,生動詮釋著地球生態系統與宜居環境的演化關聯。

地質探秘,解碼冰川遺跡。在洛格斯神山、索道下站、4860山頂等實習點,師生們考察了U型谷、鯨背巖、角峰、刃脊、冰蝕湖、冰斗等冰川地貌,以及冰斗冰川、坡面冰川、懸冰川等冰川類型,在實地場景中理解冰川對地表的雕琢作用,結合行星地質學理論,探討冰川形成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達古冰川的地貌類型與火星極地冰川地貌形態、地質作用高度相似,開展跨星球類比研究極具科研價值。
星空觀測,探索宇宙奧秘。在達古湖,管理局聯合成都理工大學行星中心開發了首個觀星特色研學課程《尋找火星》。師生們架設天文設備,在暗夜星空尋找火星,開展天體識別,在浩瀚星空中拓展對宇宙與行星科學的認知邊界。同學們還興致盎然的觀測了月球和夏季星空的主要星座。

“為確保此次實習活動達到預期效果,我們精心組織、提前準備、科學謀劃。圍繞山地冰凍圈生態系統、山地冰川地質要素、冰凍圈水循環、火星表面的冰川作用和演化歷史(推測)、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地球宜居性的形成等主題,將班級分成了6個小組,制作圖文展板,將課堂搬到達古冰川,在行走的課堂中收獲知識和成長。在景區不同的研學場景下,由各小組進行知識分享和學習討論,帶隊老師和景區研學指導師進行科學總結,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場景和野外實踐中拓展認知、錘煉本領、增長才干。”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宇鴳研究員介紹說,“行星科學是地球科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交叉而成的新興學科。達古冰川研學資源豐富、場景多樣,冰川地貌作用明顯,星空觀測條件良好,研學基礎設施完善,研學安全保障有力,研學服務優質高效,能滿足行星科學專業教學實踐的各項需求,是開展大學生行星認知實踐教學活動的理想目的地。”

以山水為課堂,以冰川為課本。這場跨越學科、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研學活動,不僅拓寬了行星科學研究的視野,更彰顯了達古冰川作為自然與科學教育平臺的獨特價值。未來,管理局將聯合各類高校開發更多特色研學課程,搭建科學研學平臺,持續探索“產學研用”協同模式,激發景區業態活力,為文旅融合發展、研學景區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文字 | 科研處、地質公園管理處
編輯 | 嚴彬
責編 | 馬燕
審核 | 吳成紅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