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麗且崇,實號成都”,這是秦國宰相張儀主持修筑成都城后,左思在《蜀都賦》里對新建成都城的盛贊。從秦朝建城,再到清朝形成“兩江環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成都是我國少數幾座城市格局得以保持延續的歷史文化名城。
時光流逝,明清時的貢院、御河及城墻……如今僅殘存在老一輩成都人的記憶中。為了復興歷史,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將以天府廣場、后子門區域為核心,打造“成都中心”。
8月1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局獲悉,由該局編制的《“成都中心”規劃方案》已通過規委會審議,將擇機實施。未來成都將在天府廣場后子門片區打造一個占地上千畝,集文化中心、城市遺址、中央公園和產業高地于一體的國際一流新地標,成為一張世界級的中央公園城市名片。
復原歷史中軸新增“兩坊一樓一門”
根據規劃,“成都中心”將承擔文化中心、中央公園、城市遺址和產業高地的功能。通過部分恢復歷史遺跡,復興歷史文化,重構城市中心。未來在“成都中心”的打造過程中,還會把現代中央商務區的理念融入其中,形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格局。
規劃方案指出,以天府廣場、毛主席像和四川科技館所在的中軸線,與成都歷史上“兩坊一樓一門”(旁求俊義坊、為國求賢坊、明遠樓、后載門)的城市中軸線基本一致。規劃考慮將它們與既有建筑共同恢復并強化中軸線的空間秩序。但由于歷史上的這些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在,因此規劃方案提及將新增相關歷史遺存,不過新增并不一定代表完全重建。“牌坊重建難度不大。但如明遠樓這種相對大型的建筑,可能會考慮使用三維全景的虛擬現實技術來呈現。如采用全息投影技術,在夜間將明遠樓投射在道路上方。”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王松濤說。
重現摩訶池勝景打造六七百畝中央公園
規劃指出,通過池、苑、遺址、建筑等其他重要元素保留并改造片區內遺址區、近現代建筑,意象性恢復摩訶池等重要歷史要素。記者從成都市規劃局獲悉,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規劃局部重建唐代摩訶池,形成約50畝的水域面積,復原“摩訶池上春光早,愛水看花日日來”的勝景。
在后子門片區,擬打造面積六七百畝的中央公園,容納市民休閑等活動。讓人期待的是,位于后子門片區的“中央公園”將不輸紐約中央公園,園中會有超大草坪,配一些全生態的小型游憩設施,供市民游憩、活動、散步,甚至舉行小型演藝活動。
為了強化格局,還將在中央公園四周修建一些非閉合的邊界,通過御河、城墻等歷史要素,加上現代材料、工藝等方式來重塑和強化明清歷史的圍合邊界。
和錦里、寬窄巷子等已有的城市名片相比,“成都中心”定位和功能有何不同?王松濤說,“成都中心”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一個城市公共活動的載體。成都現有的其他城市名片更多承載了對外接待的功能,而“成都中心”其核心區域是一片占地六七百畝的城市中央公園,在這里,市民可以健身、休閑、娛樂、觀光,是成都市民未來一個大型的露天公共活動場所。
全民健身文體融合成都體育中心升級改造
根據規劃,“成都中心”將利用天府廣場及周邊文化建筑圍合成城市客廳,并結合中央公園在總體格局上呈現“前廳后苑”的形態。其中,以人民中路為界,匯聚眾多省市級文化設施的天府廣場為核心的區域共同承擔“城市前廳”的功能,而后子門片區則作為“城市后苑”,發揮中央公園功能,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公共活動場所。此外,該片區還將結合周邊眾多商場,在外層區域強化金融商務商業功能,并規劃建設城市旅游中心。
成都體育中心也將進行升級改造。據悉,主場館將基本保留,改造后變身為一座對外開放的全民健身體育公園,北側將建設一個文體融合綜合體。
追溯歷史
“成都中心”是從未變更的城市中心
隨著時光流逝,日益國際化的大都市成都也在思考如何恢復歷史榮光,復興歷史。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王松濤介紹,此次規劃的“成都中心”所在區域,即天府廣場、后子門一帶,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是成都的地理、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成都中心”所在地在城市規劃層面上能夠允許進行規劃建設,這種情況放眼全國都很少見。
從古至今,“成都中心”的位置都有過哪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成都市規劃局相關人士一一列舉。
如修建于隋朝的摩訶池,如今遺址在成都體育中心南側被發現。它曾是古成都的“中央公園”。據史書記載,摩訶池建成之初面積達500畝,唐朝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到前后蜀和明代,摩訶池修建得更為精美,一度成為皇家園林。
至明代,“成都中心”所在區域矗立著作為政治中心的蜀王府。600多年過去,蜀王府的中軸重城的格局至今延續著。至清康熙四年,蜀王府改建為貢院,這里被視為當時的文教中心。因貢院是在明蜀王府舊址修建,四周建圍墻,外設御河,御河外圍為清中城城墻。其中明遠樓、至公堂、清白堂、嚴肅堂、衡文堂、文昌宮作為文教中心的主要建筑。300多年過去,曾經繁華無比的貢院僅留存在老一輩成都人的記憶中,如今已無遺留痕跡。
民國初年,御河仍在,貢院城垣被拆,僅保存南門正中一段城墻,城墻上的三座券拱門、為國求賢坊以及內部的明遠樓、至公堂等主要建筑。而1896年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現四川大學)早已取代貢院成為新的文教中心。
到了近現代,又依次建了一批新建筑,上世紀60年代修建毛主席像和省展覽館(現四川科技館),80年代至2000年初拓建天府廣場。后來建成的成都市政府、科技館已成為最新的政治、文化中心。
“成都的‘城市中心’,歷史沿革千余年來保留延續,在國內城市中非常罕見,”王松濤介紹,“成都中心”規劃的最新定位是千年城市中心,歷史文化源點。規劃指出,“天府廣場-后子門”片區位于成都幾何中心和軸線交匯點,是成都的形象窗口。
專家支招建議 用現代技術復原部分點位
民俗專家劉孝昌,是出生于1930年的老成都。對“成都中心”的規劃,他點贊叫好,“這是個好事情,有利于傳承成都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
解放初期,還是個孩子的劉孝昌曾到皇城游玩。讓他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皇城上面金碧輝煌的城樓,還有蜀王府改建的貢院。那時,皇城前面有一條御河,河水碧綠清幽,方方正正地圍著如今的體育中心區域,一直通到金河,里面的魚又肥又大。他還記得貢院有一口金井,金井里的水非常甘甜。這口井是專為監考官和考生準備的。此外,國立四川大學門口還有一對兩三米高的威武石獅。
劉孝昌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遺跡完全復原是不現實的,他認為可以利用現代技術,針對部分點位和景致進行恢復。“比如貢院可以象征性恢復,將考場情形做成蠟像,進行形象展示。配文字介紹考場有何規矩,如何做題等。”
而對于規劃部分修復摩訶池,劉孝昌很期待,他說可以在摩訶池上種植荷花,沿湖岸栽種柳樹、芙蓉和銀杏,這樣一年四季,摩訶池都有迷人景致,“通過歷史遺存的恢復,更能激發出成都人和外地游客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摩訶池水域可以設表演區
如何重拾歷史遺存?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浩建議,打造局部彎彎曲曲的水系,這樣可以蕩舟,重現當年蜀中水城東方威尼斯的景象,這一點可以借鑒蘇州及西湖。另外,改造科技館,融入漢唐文化元素,在現有場館里邊增設有漢唐文化暨貢院相關文化元素的場館,科技館外部改造適當融入皇城及貢院元素,體現文化底蘊。如果不拆除市體育中心,就將臨摩訶池部分外立面,改造成散花樓。在未來重建的摩訶池水域中央,設水秀表演區,通過激光水幕表演,展現漢唐蜀中文化。在中央公園內,可設漢唐蜀漢美食一條街文化區,中間設蜀漢民俗非遺文化區。在未來的摩訶池中間修筑一條“芙蓉長堤”,并打造成城市中心的“地標”,再現當年芙蓉錦官城的盛景,以媲美西湖的蘇堤。另外可考慮在整個景區設置現代的AR互動游戲區,以增強歷史與現實的穿越感。
(資料圖片由成都規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