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水磨鎮具有川西風格的老人村,羌藏特色濃郁,是以“古鎮游”為特色的旅游經濟村。每逢假日,商旅云集,游客摩肩擦踵,住在老人村禪壽老街的群眾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而老人村更是成為了當地的一處旅游地標,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水磨鎮禪壽老街冬季旅游市場依然火爆
日前,筆者見到冬天來這里觀民俗、賞風景的人依然絡繹不絕,而老人村游人如織的場景只是汶川縣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汶川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以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域旅游示范縣為抓手,按照“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的總體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旅游先導”、“旅游帶動”、“旅游強縣”戰略,加快推進旅游業由短程過境地向全域旅游轉變,使旅游成為改善經濟民生的重要途徑。
在堅持生態旅游強縣發展理念的同時,該縣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產業形成新的經濟支撐點、增長點。2016年該縣共接納游客達809.9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7.46億元,分別完成州定目標任務的104.11%和100.3%。與此同時,與旅游相關的重點項目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順利推進,按照“1236”重點任務要求,促進生態康養、大愛文化、藏羌民俗體驗三基地項目建設也在順利推進中。其中生態康養基地建設實施項目13個,大愛文化基地建設實施項目5個,藏羌民俗體驗基地建設實施項目16個。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康養旅游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縣旅游發展局負責人如是說。

絢麗的仁吉喜目谷讓媒體團一行目不暇接心醉其中 趙瑾雯/攝
2016年十一長假期間,筆者一行驅車從縣城沿都汶高速公路一路前行,在映秀鎮停車場上,停滿了來自四川省內各地的自駕游車輛。燦爛的陽光下,數不清的人們頭戴太陽帽、身背旅行包,行走在寬闊的大道上。“汶川空氣好、太陽好、風景好,一路安步當車、觀山望景巴適。”一位老者拍拍筆者乘坐汽車的車門,興致勃勃地說。
森林、山水、生態和人文之美,使汶川成為養生保健、休憩旅游的理想之地,全域旅游的美麗畫卷徐徐展現,人在畫中行,感受到的是陣陣輕松與愜意。圍繞建設“生態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強縣、生態文明示范縣”三大目標,汶川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至目前,已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并先后打造了包括映秀地震遺址、三江生態風景旅游區、水磨古鎮在內的1個AAAAA級汶川特別旅游區,包括綿虒、威州、龍溪在內的1個AAAA級旅游區和包括克枯、雁門等10余個集休閑、餐飲、觀賞為一體的旅游村莊,與此同時,農家休閑屋、旅游精品線路也得到大規模的開發。

眾多游客涌向汶川,采摘、品嘗安全健康優質農產品——汶川甜櫻桃
2016年6月6日,在三江鎮農貿市場里,擠滿了一群分別來自成都、南充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鐘,貨架上的蜂蜜、茶葉、臘肉、時令蔬菜等商品幾乎被購買一空。“汶川風景好,可以大飽眼福,留得住、帶得走的,卻是汶川的土特產。”土特產商店老板孫廷勇對筆者說。據他介紹,春節后不到半年時間,貨架上的商品經常在進貨當天就所剩無幾,購買者大多是外地游客。
銷售僅僅是一條增收渠道,旅游業的強勢崛起,極大地刺激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每到櫻桃成熟的季節,前來汶川采摘品嘗甜櫻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過慣都市生活的人們在汶川鄉村充分領略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帶來的獨特體驗。
來自汶川縣旅游部門的數據表明,近幾年,通過以政府為主導、農戶為主體,獨特的地理氣候為條件、市場需求為指導的模式,汶川甜櫻桃種植總面積達2.3萬余畝,獼猴桃達3萬畝、核桃達6.8萬畝、青紅脆李達1.5萬畝……呈現財政增收,農業增效,農戶受益的“三贏”局面。
“旅游是個新引擎,相關產業不發展都難。”縣旅游發展局局長周光輝說。他表示,下一步,縣旅游部門將繼續以“陽光谷地•熊貓家園•康養汶川”為主題,按照“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的發展思路,在開發旅游精品、加強旅游營銷、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汶川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各項產業良性互動、互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同時順應旅游常態化、消費多元化、供給精準化的旅游發展新趨勢,立足“生態、業態、文態”融合主題,寫好“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聯動文章,在抓好旅游產業宏觀布局的同時,堅持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使一個個微景連成一道道風景,形成一片片風光,不斷優化旅游的品質,帶活全域旅游,在新一輪旅游發展中搶占先機。

游客拍照留影 趙瑾雯/攝
色彩盛宴
平分秋色
大地回春
夏樹蒼翠
秋意深濃
冰鋪雪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