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溪縣寶梵鎮寶梵村,有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梵寺。寺廟始建于北宋,宋治平元年宋英宗趙曙敕封為今名,意為“佛中之圣,梵中之寶”?,F存的寺院為明景泰元年重建。據明碑《寶梵寺修造記》稱,之所以在此擇地建寺,是因其地“幽勝”,可“藏焉修焉”。
寺廟雖然隱于川中一隅,但寺內的壁畫卻蜚聲海內外,有“川中敦煌”之譽,被專家學者稱為“不可多得的祖國繪畫藝術珍品”“四川壁畫之精華”。清代文人有詩《贊寶梵仙畫》:“古寺鐘靈秀,霞光靄萬重。鳳歇觀音竹,鶴眠羅漢松。集成雙活虎,圣捧九飛龍。仙筆抒妙品,丹青耀禪宗。”
在寺中現存的10鋪壁畫中,以《地藏說法》最為精妙,曾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另外9鋪《議赴法會》《雷音供奉》等亦是匠心獨運,壁畫通高3.08米,寬度在2.06米至3.17米之間,每鋪壁畫之間以柱相隔,既相互獨立又連為一體。壁畫共繪制人物103人,造型準確、比例勻稱、姿態生動。
中國明代壁畫基本都是依據前代留下的粉本繪制,“粉本”是指繪畫所采用的白描線稿,一般由技藝高超的名家畫師創作,民間壁畫繪制中凡是大面積繪制,且技術難度較高的一般都需要參照粉本。
寶梵壁畫的繪制者都為民間畫師,他們是在借鑒粉本的基礎上,對復雜的人物造型和圖紋進行變化和改造,因此,壁畫所繪制人物既遵循了固定的模式又具自身的藝術特色,人物造型上沿用了宋代繪畫的寫實手法,線條靈活生動、富于變化。
比如《羅漢補衲圖》,圖中右側一位白衣羅漢右手拿著針線,小拇指微微翹起,畫師運用蘭葉描勾勒,將人物手指的飽滿與圓潤生動表現出來,手中牽引的絲線細若游絲,若隱若現,極盡精妙。
這些留存至今的壁畫,生動再現了巴蜀地區明代經濟社會、文化和宗教的繁榮景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若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