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平
截至6月30日,今年我國平均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為4.1天,比常年同期(2.2天)偏多1.9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與往年同期相比,華北東部、華東北部、華南西部、西南地區南部及新疆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偏多5-10天,局部地區偏多10天以上。氣候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氣候變化導致的持續高溫天氣是影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并對旅游業的適應和應對形成新的機遇與挑戰。
夏日旅游業態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
避暑旅游市場持續升溫。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和夏季炎熱天氣的長時間持續,游客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海拔較高或氣候較涼爽的地方作為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正成為中國夏日旅游經濟的聚焦點。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對傳統高溫城市避暑旅游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傳統高溫城市的整體出游意愿達到94.6%,受訪者中38.4%的居民計劃出游2次,35.1%的居民計劃出游3次;途牛旅游網數據顯示,選擇國內長線游的游客以避暑納涼為主,如云南、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目的地,且以“避暑”“暑假”“清涼”“溯溪”為主題的出游產品預訂量亦在不斷攀升,彰顯了避暑旅游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全國避暑旅游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避暑旅游及相關市場規模業已達1.2萬億至1.5萬億元。截至目前,各地區紛紛出臺避暑旅游優惠政策,以優質產品、特色活動吸引廣大游客,創新推出眾多個性化深度旅行產品,以‘避暑+’思路,豐富新產品、新業態,并加強對新項目規劃布局、產品體系、設施建設、保障措施的統籌,著力打造一批市場廣泛認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
暑期旅游市場結構和出游偏好發生變化。避暑旅游大數據分析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是避暑旅游高消費人群的主要輸出地,重慶、成都、杭州、蘇州等暑期高溫城市消費者的避暑需求明顯,亦是暑期出游人群的主要來源地;避暑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省,避暑游客主要來自省內及周邊地區,以中、短程為主,譬如黑龍江、云南、山東、四川等,而經濟相對發達且天氣炎熱的地區游客則以長途遠游為主,譬如廣東、浙江、北京、江蘇等;游客對于避暑旅游時間長度的選擇呈現集中化趨勢,過半游客選擇5-7天短期度假,且出游花費意愿較高;青年群體逐漸成為遠途避暑旅游受眾主力軍,年輕化、高學歷的目標市場特征,將給避暑旅游目的地帶來全新的挑戰,推進旅游目的地朝著創新、優質、深度方向不斷優化改進旅游產品和服務;在避暑旅游目的地選擇上,游客決策的關鍵因素主要是氣候適應性,其次是出游花費、避暑資源吸引力、交通便捷性、旅游配套設施完善度。同時,與全球范圍內持續升溫相伴的往往是災害性、極端性天氣頻發,加大了游客安全風險,對旅游目的地安全風險防控、氣象服務及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形成了壓力與挑戰。
以“避暑+”模式為引領的多業態融合趨勢初步顯現。在老齡社會發展、中產階層增加、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等因素疊加影響下,避暑旅游坐擁老人、學生、教師和高溫城市的數億游客基礎,推動供應端“避暑旅游+”鏈條不斷延伸,逐漸與康養度假、戶外休閑、城市旅游、研學旅行、親子旅游、夜間經濟等融合,形成多種業態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為推動部分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和引擎。盡管如此,避暑旅游尚處于概念導入到商業實踐的過程中,全國范圍內品牌化、專業化的市場主體、平臺及相關產業生態圈尚未成型,具有示范意義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還在培育過程中,其經濟聯動效應未能得到充分釋放。
避暑旅游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避暑旅游具有明顯的旅居特征,避暑旅游目的地游客停留時間較長,有的甚至長達數月之久,因而避暑旅游者更像是旅游目的地的短期居民。然而,當前暑期旅游資源開發仍聚焦于觀光產品和淺層次度假產品,自然優勢與人文優勢缺乏必要聯系和結合,專項避暑旅游產品開發明顯不足,公共服務與輔助設施設備亦亟待完善。以避暑旅游老年客戶群體為例,隨著老年人觀念的變化和國家社保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來自一、二線高溫城市的退休老人到鄉村避暑度假時間往往長達一兩個月,但面向大眾的避暑旅游需求的有效供給不足,難以從游客的異地生活出發,為避暑游客營造便利化的異地生活場景。同時,典型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通常存在季節性斷檔,夏季高溫人滿為患、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負荷大、價格虛高、服務質量及游客滿意度嚴重下滑,其他淡季則接待量小、管理和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季節性供需矛盾凸顯。
構建多元化多層次避暑旅游產品體系
發展氣候適應型旅游業。發展氣候適應型旅游業是推動避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氣候適應型旅游業是指根據不同氣候條件和季節性變化,靈活調整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游客在不同氣候環境下的需求和體驗,實現目的地避暑旅游彈性供給。為此,我們可以采取多種舉措,推動“氣象+旅游”融合發展。一方面,培育“氣象+旅游”融合發展產品。利用氣象數據和預測信息,開發氣象主題旅游產品;科學利用氣候變化的機遇,發掘潛在的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多種氣溫敏感型旅游新業態,并通過與氣象緊密結合,增加旅游活動的趣味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建立大數據后臺,助力“氣象+旅游”融合。建立氣象預報預警系統,提高預測和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完善智慧旅游服務系統,實施溫濕度指數、寒冷指數、風效指數、著衣指數、人體舒適度指數等旅游目的地氣候舒適度指數發布制度,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推薦和服務,并通過大數據平臺,有效地挖掘旅游氣候資源,創新旅游氣象服務機制,提升標準化水平和預警預報能力,促進氣象與旅游融合發展。
妥善處理淡旺季關系。典型的避暑旅游目的地通常在淡旺季之間有明顯差異,存在明顯的季節性斷檔,因而發展避暑旅游要處理好淡旺季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確保夏季的旺季恒旺。要提升服務保障能力,采用分享經濟等整合社會資源,有序共享旅游目的地公共資源,盤活盤優閑置農房,滿足市場需求,充分占領旺季市場份額。其次,要加強夏季市場綜合整治,規范市場秩序,穩定價格水平,保障食品安全衛生,提高服務質量。最后,要加強淡季產品開發和營銷。有條件的地區應加強產品開發,補短板,以文化賦能,打造特色產品,加大營銷力度,激發市場活力,提升服務水平,想方設法吸引客源、鞏固客源、擴大客源,強化淡季與旺季間的能量互動轉化,實現淡季不淡。
注重社交休閑環境的營造。把握避暑游客的旅居特征,充分考慮城市游客正常的社交休閑需求,注重社交休閑環境的營造。為此,一方面,要盡量開放更多的公共生活空間,組織豐富多彩的社交休閑活動,實現避暑旅居與當地生活聯動,讓游客在好山好水好環境里體驗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享受避暑的樂趣。另一方面,以興趣社交型戶外休閑活動為切入點,如騎行、露營野餐、飛盤、徒步、溯溪、槳板等戶外活動,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避暑旅游示范點,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構建較為完善的、多元化、多層次避暑旅游產品體系。
延伸“避暑+”產業鏈。發展避暑旅游不僅是對需求的深耕,更是對潛力的深度挖掘。要從時間和空間尋找動力,充分整合旅游及相關資源,開發多元化的避暑旅游產品,提供全鏈條服務,增加游客的選擇和體驗。一方面,以避暑旅游為導流,大力發展度假、康養等核心產業和避暑會展、避暑總部經濟等組成的延伸產業,加強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供給,培育旅游發展的新動能。另一方面,培育一批資源價值彰顯、市場廣泛認可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如“天然空調”達古冰川、“樂享夏天”雅安避暑游、“六度清涼”峨眉山、達州避暑“涼”計,形成一批品牌支撐度高、資源整合力強的避暑旅游新業態,如避暑+康養、避暑+研學、避暑+夜游、避暑+節慶、避暑+賽事、避暑+文創等等。
完善應急處理制度。完善應急處理和游客安全管理制度對于避暑旅游發展至關重要。其一,完善旅游目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處置,增加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提示。這意味著提供更詳細的天氣預報,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等信息,以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天氣情況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建立完善的游客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游客信息登記、游客人身安全保障、游客保險和醫療援助等措施。其二,加強旅游景區的監測和預警系統。識別并評估氣候敏感型旅游資源的潛在風險,對于氣候敏感型旅游資源,如古樹名木、橋梁、村落、古建筑、遺址遺跡等,進行風險評估工作。通過科學的評估,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并采取人工干預措施進行保護。
【作者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考古)學院教授】